PCR廢棄物,即消費后再生材料(Post-Consumer Recycled,簡稱PCR)的廢棄物,是指在產品使用后被回收的塑料、紙張等材料。PCR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是環保認證體系中的重要部分,如PCR認證,它驗證產品中消費后再生材料的含量,并確保整個供應鏈的可追溯性,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。
正確處理PCR廢棄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,以確保環境保護和實驗室安全。以下是具體操作流程及要求:
一、廢棄物分類與處理原則
1、?感染性廢物?
包括使用過的采樣拭子、反應管等,需按《醫療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》要求處理。若為滅活標本(如已添加胍鹽的樣本),可直接按普通醫療廢物轉運;未滅活標本需在產生地點進行壓力蒸汽滅菌(121℃、30分鐘)后密封轉運。
2、?化學性廢物?
含胍鹽、酚類等試劑的廢棄物(如裂解液殘留的深孔板)需單獨收集,避免高壓處理導致化學物質揮發,建議使用專用防滲漏容器存放。
3、?銳器類廢物?
針頭、刀片等需放入防刺穿銳器盒,禁止徒手處理。
4、損傷性廢物
尖銳物品如針頭、破碎玻璃試管、玻片等,必須放入一次性利器盒,裝滿至四分之三時密封;
操作時避免針刺,若發生刺傷需立即擠壓傷口,用碘酒酒精消毒,并根據情況采取預防措施(如注射HBV免疫球蛋白)。
5、液體廢棄物
①.廢水處理:
實驗室污水需經專用處理設備(含預處理系統、生物反應器、消毒裝置等)處理后排放;
禁止直接排入下水道,需去除泥沙、油脂并消毒;
標本廢液需高壓滅菌或用強力消毒液處理后倒入專用下水道。
②.化學試劑:
有毒化學試劑需進行無害化處理,避免直接排放。
二、關鍵處理流程
1、分區處理
樣本制備區(二區)廢棄物需高壓滅菌,擴增區(三區)廢棄物若未接觸陽性樣本可直接丟棄。
各區域廢棄物需通過單向傳遞窗轉運,避免交叉污染。
2、消毒與滅菌
表面消毒:工作區域被標本污染后,需用4%84消毒劑清潔,再用清水擦凈;
空氣消毒:實驗完畢后需進行紫外消毒;
標本處理:無需保存的標本需高壓滅菌、煮沸或化學消毒后廢棄。
3、記錄與監測
每日記錄消毒劑濃度、作用時間及廢棄物處理量。
定期對臺面、門把手等采樣檢測,確保無核酸殘留。
4、人員防護與應急措施
個人防護:處理廢棄物時需穿工作服、戴手套,若皮膚或黏膜接觸污染物,立即用清水沖洗;濺入眼內時需緊急沖洗;
操作規范:實驗結束后脫下所有防護裝備,避免將污染物帶出實驗室。
三、PCR產物的回收
1、硅膠柱純化:
通過硅膠柱吸附DNA,然后用低鹽溶液或水洗脫,去除雜質。
2、膠回收:
對于含有目的條帶的瓊脂糖凝膠,切取后溶解,通過回收柱純化,最后用洗脫緩沖液收集純化產物。
四、常見問題與注意事項
1、禁止混放:不同類別廢物需嚴格分開收集,避免交叉污染;
2、銳器處理:禁止徒手彎曲或拆卸針頭,利器盒需一次性使用;
3、記錄追溯:全流程需做好登記,包括產生量、轉運記錄、消毒記錄等,確保可追溯。
通過上述措施,可以有效處理PCR實驗室產生的各類廢棄物,降低PCR實驗室廢棄物的環境風險和職業暴露風險,保障實驗室安全合規運行。?